青海大学医学院历史悠久,1958年成立的青海医学院开启了青海大学的医学教育,成为青海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2004年11月与青海大学整合组建为新的青海大学。
59年来,学院立足青海、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现已发展成为集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新格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公共卫生系、药学系、基础医学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
医学院人才济济,现有教职工321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硕士学位教师117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1名;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名;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青海省优秀教师1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及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3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及技术学科带头人16人。
医学院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育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拥有研究生、普通本科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共1万余名,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本科生3000多人。59年来,已培养4万余名各类高等医学人才。近几年来普通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学院拥有高原医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学科, 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 11门省级精品课程, 10门省级重点课程。获批卓越医生(临床、中医)教育培养计划等两项改革试点项目。高原医学是学院的特色学科,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或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近5年来,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获全球唯一基础医学科学奖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慢性高原病诊断学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等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还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青海标准”;《青海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指纹图谱研究》等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海医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字号”汉文版科技期刊。
学院有附属医院1所,是青海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现有职工221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4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5人。有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医院9所,实习医院8所,实习基地13个,形成了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为一体的临床教学格局。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在新的征程,医学院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把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介绍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是青藏高原第一个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机构,成立于2001年,2003年被批准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批准为首个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心2002年设立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内科学(高原医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点,实现了青海省高校博士点零的突破;2010年高原医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了产、学、研一体的具有完善学科体系的青海大学重点学科。2014年成立了“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同年青海大学高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研究中心现占地 6600平方米,具有各类仪器设备300多台套,下设低氧生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中藏药研发实验室、高原病临床诊疗室、电镜室和低压氧舱室等功能实验室,在可可西里建有中国第一个海拔4600米野外高原医学现场研究基地。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高原医学学科已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在国际高原医学领域崭露头角。
研究中心获批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和高原医学创新团队,汇聚有青海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医学首席科学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其中青海省自然科学带头人4人,昆仑学者1人,青海省“千人计划”拔尖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始终将国家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相结合,突出青藏高原的“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坚持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的研究模式,以高原基础医学、高原生理学、高原病理生理学和高原流行病学等专业为建设重点,加强团队教学和课程建设,增加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学科围绕高原特有疾病——高原病和地方病,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和防治措施,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拓宽学科领域、提高学术水平,凝练并优化出了相对稳定的团队研究方向:①高原低氧习服和适应机制研究,②高原低氧的损伤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研究,③高原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研究,④高原脑科学及脑疾病研究,⑤高原肠道微生态和健康,⑥中藏药药物研究。通过瞄准科学前沿,不断扩大我校高原医学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打造世界一流学科。
中心利用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群体优势,在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的确定、青藏铁路建设中高原病的防治、2008年北京奥运会高原训练、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高原病急救、世界首部高原土著动物—藏羚羊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藏族低氧适应的遗传学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国内外本领域差距大幅减小,部分工作已达到或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近5年来,研究中心成员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共计2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以及《PloS Genetics》等国际顶级杂志;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有全球唯一基础医学科学奖、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格日力教授简介
格日力,青海籍,蒙古族,中共党员,博士,高原医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9年在日本国信州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完成博士后。现任青海省科协副主席,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担任青海大学学位委员会主任;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国际高原医学会主席;教育部医学与生物学部委员。
格日力同志从事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30余年,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教育部、人事部等多项。2000年获得“国际环境医学优秀论文奖”;2004年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国际高原医学研究特殊贡献奖”;2006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6年获“全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光荣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7年“慢性高原病诊断学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青藏铁路工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0年获教育部“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高原训练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获青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11年获“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奖励;2012年“藏族高原低氧适应遗传学机制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藏羚羊高原适应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藏羚羊基因组测序及对极端高原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6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医学科学奖”,2017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0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向全世界发布了格日力教授同美国学者共同完成的有关《藏族高原遗传适应的机制》报告,解释了高原人能够在高海拔生存的部分可能原因。该成果在世界高原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截止目前,发表论文200篇,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及Plos Genetics等国际顶级杂志。主要创新性成果体现在:1.藏族高原适应遗传学机制的研究有重大突破;2.绘制完成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命名为“天骄一号”;3.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高原精灵-藏羚羊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初步证实了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4.为制定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从事高原医学研究的30余年中,尤其是归国的15年来,本人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和青海高原病的重大科学问题,不畏艰难、潜心钻研、奋力开拓,促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民生。创建了青藏高原第一个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基地;第一个永久性的可可西里野外高原医学研究站;第一个青海高等院校高原医学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已经培养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民族的博士研究生27名。筹建了亚太地区高原医学会并任第一届主任委员,现任国际高原医学会副主席。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群体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特色,坚持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的研究模式,在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研究、青藏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玉树地震高原病急救,以及促进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张伟教授简介
张伟,男,汉族,1972年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内科学(高原医学)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学会青年委员。1994年获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青海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硕士学位,2011年3月获得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金泽医科大学特别学长赏。2011年作为生理学专业负责人引进到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工作,2015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高原肠道黏膜免疫与微生态研究。获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海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和青海大学“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学术领军人才等称号。主持和负责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和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AJP”、“Shock”、“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和“Anesthesiology”等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有多篇论文。获有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科技成果奖3项、科技论文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参编著作3部。2000年任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副主任,2011年任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低氧生理室主任,2016年2月任青海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2017年5月任青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已培养高原医学专业博士生3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生7名、免疫学硕士生1名。
临床医学系简介
临床医学系创建于1958年9月,经59年的奋斗历程,现已拥有临床医学、护理医学、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口腔医学等6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青海大学招生规模最大、生源质量最好的长线和优势专业,是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护理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全科医学方向是发展专业,口腔医学是新增专业。
临床医学系教学主要由19个专业基础课教研室与20个专业课教研室承担,为临床医学系学生授课的专任教师有541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目前拥有博士42名、硕士222名;拥有教授86名,副教授20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84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5名,省部级各类专家50余名。
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高原医学、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等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临床医学专业有8个二级学科共20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其中,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青海省医学领域唯一的“基础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涵盖基础医学所有的主干学科并下设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临床医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
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重点课程5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院级重点课程5门;2011年青海省普通高等院校专业评估中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优秀”;2012年,临床医学专业审批为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获批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其中,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6项,其中1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460篇,其中SCI收录31篇,中文核心期刊51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6部。
李占全教授简介
李占全,男,汉族,1962年6月出生,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主要从事临床血液病学和高原医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侧重于从造血调控的角度研究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1985年获西安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同年于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参加工作。1998年获青海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血液科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到目前为止,共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主持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厅级项目2项。先后获得多项科研成果证书。共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约30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崔森教授简介
崔森,男,1965年3月生,汉族,医学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现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各种血液病、风湿免疫病和高原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主要研究高原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干预等。
1986年获青海大学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青海大学医学院血液病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生理机能控制学研究室工作,2008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到目前为止,主持及参加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部级、国家级10余项。获科技成果14项,其中在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方面的4项研究获“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4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6名。
李毅教授简介
李毅,男,1963年5月出生,医学学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主任;青海大学医学院外科第一教研室主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 主任医师。1985年至今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工作,从事烧伤整形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年,在大面积烧伤治疗、电烧伤治疗及烧伤整形等临床方面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省内率先开展了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腋窝深度烧伤,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头皮缺损以及阴股沟皮瓣阴道成形术等。到目前为止,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卫生厅“三新”项目8项。作为主要贡献者,先后获三项省级成果证书;6项厅局级奖项。近五年共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9人。
樊海宁教授简介
樊海宁,男,1970年1月出生,医学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肝胆胰、 包虫病外科主任,主 任医师。青海省第七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中华医学会青海省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包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青海消化内镜委员,担任《国际病理学与外科学杂志》、《中华试验外科杂志》、《中南大学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专家。擅长肝脏、胆道、胰腺、胃肠道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肝包虫病方面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精通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术,经内镜胆道内流术和肝胆胰疾病的腹腔治疗技术。近年来,通过利用CT三维成像手术规划系统,选取不同的肝脏血流阻断方法,辅助术中超声技术开展肝切除手术,开展解剖性肝叶、段切除手术,使肝脏外科手术达到精准肝外科理念。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的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海省教育厅“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等。
冀林华教授简介
冀林华,女,1971年1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1994 年获青海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2001 年获青海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医学硕士学位。2006 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从事血液病学工作23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青海省卫生计划项目一项,青海省卫生厅医药卫生计划项目5项;主持国家项目和厅级项目各1项、青海大学医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40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在培5人。2010年被评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十佳教师”,青海大学2013届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王健教授简介
王健,男,1956年11月出生,医学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海大学附属 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1982年参加工作,从事泌尿外科工作3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1997年起享受青海省政府津贴。现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兰州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54人,其中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课题1项、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科技项目课题1项,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和中华医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临床多中心研究课题1项。参编专著1部,参编译著2部。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9篇,省级核心期刊文章约7篇。
王海久教授简介
王海久,男,1970年8月出生,医学学士,教授。现任肝胆胰、包 虫病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从事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近24年,熟练掌握肝脏、胆道、胰腺、胃肠道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到目前为止,共参加国家、省级项目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3项。参编专著一部,参编译著二部。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约30篇。
中医系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成立于1971年11月,是青海省唯一的中医和针灸推拿医教研、人才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两个专业,学制五年。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西医结合临床”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经青海省教育厅、青海省外事办批准,中医学专业取得外国留学生培养资格。
有中医基础、古典医著、第一临床、第二临床、针灸推拿、全科医学教研室和中医药综合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19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青海省名医”1 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学会和专业委员会负责人3名,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1名。《中医学基础》为省级重点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及青海大学二类课程;《中医内科学》为省级重点课程;《针灸学》、《伤寒杂病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为院级重点课程。《中医诊断学》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学科。近年来加强了人文学科、现代医学基础、科研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等方面的教学,加大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开设选修课程20余门。本专业依托于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以及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2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中医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经过46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延伸,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教育体系。自成立至今招收学生44届,为省内外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目前有在校本科生445名、硕士研究生38余名。近五年来,中医系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出版学术专著、教材、教参等10余部。《中医学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为省级重点课程,《针灸学》为校级重点课程,《伤寒杂病论》、《中西医妇产科学》为院级重点课程。
未来,中医系将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与优势,坚持续承与创新协调发展,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实力;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中医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发挥好省级重点中医药实验室之效能。
李杰教授简介
李杰,女,汉族,1960年6月生,山东省烟台市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导。197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医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讲《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学基础》课程,开设《中医体质学》、《中医食疗学》选修课。多次获得教学竞赛优胜奖。主持的教学科研课题,多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青海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科研课题19项,并分别获省科技成果证书、青海省新药准字、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核心文章3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26部;副主编学术著作2部。2016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计委授予的首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是青海省首批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医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当选世界中联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青海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青海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吴萍教授简介
吴萍,1962年9月出生,女,汉族,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青海省第四批学术带头人,青海大学首批师德标兵,青海大学医学院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现为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1987年至1992年期间任中医学助教,1992年至1999年任讲师,1999年至2004年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任教授。主要承担医学院中医专业《内经》、《金匮》、《中医养生学》、《全科医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地区中医病症研究及中医全科适宜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和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青海省科技成果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院级重点课程《伤寒杂病论》建设工作,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10项,主编或合编出版医学著作7部;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公共卫生系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于1998年1月正式组建,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单位。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为青海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流行病与地方病防治学、环境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幼与儿少卫生学、卫生管理与统计学五个教研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有实验仪器设备200余件套设备总价值近600万元。
现有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14名,承担医学院本科、专科、成人教育、研究生的相关教学任务。设五年制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地方病防治、妇幼卫生专业方向), 其中预防医学(地方病防治专业方向)专业是目前我国开设的唯一的地方病防治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地方病防治专业知识,可从事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和各类地方病控制与防治工作的专业人才。截止2016年共招生1300余名学生,毕业学生1117名。毕业生遍布北京、上海、广东、吉林、四川、陕西、西藏和青海等29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大多数已成为本地区的专业骨干。
王兆芬教授简介
王兆芬,女,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留英访问学者。第七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工作29年来,一直在疾病预防、预防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一线工作,坚持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上课。主编和参编了《地方病防治》和《鼠疫防治》教材2部,参编了《玉树地震灾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指南》医学部分。获青海省教育厅和医学院教学成果3项。主持及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国家科技成果1项,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近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发表及参与发表论文50多篇。
张发斌教授简介
张发斌,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院教学管理部主任,青海省职业卫生专家,“青海省第二届质量奖”评审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医学教育分会委员。主持完成《亚高原贫困农区妇女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状况调查研究》、《西宁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及居民需求、利用及满意度调查》、《青海省乡镇卫生院工作量及卫生人员配置情况调查应用研究》、《基于肝泡型棘球蚴病术后治疗的藏药缓释生物粘附颗粒的制备》等项目,参与完成《青海省农牧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模式研究》、《青海省农牧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适宜模式研究》等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类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度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奖、青海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青海省“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药学系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有药学、中药学两个本科专业,逐步向中藏药资源研究与开发、药学与环境、临床药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领域拓展,同时依托高原医学和藏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结合青海省情和高原特点,建设具有“开放型、研究型、创新型”为特色,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药学高层次人才。
药学系设有药理教研室、中药教研室、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分析教研室、药剂教研室、药学实验中心、中藏药研究中心,学科设置合理,骨干学科齐全。现有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3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0%,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过硬、科研创新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各自学科领域已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科研方向,包括中藏药资源利用与开发、中藏药才人工栽培种植、传统藏成药二次研发、高原低氧环境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5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数篇被SCI收录,编写教材和专著数部,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奖。
王津慧教授简介
王津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工作,在近5年内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并完成青海省重大攻关项目《青藏高原藏药(甘西鼠尾草、红花岩黄芪)种植技术研究》,完成《国家基本药物监测点管理运行模式研究》(国家卫生部)、《青海省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研究》(青海省卫生厅),并出版《国家基本药物青海省增补药品临床实用指南》(中成药、藏成药、化学药品),在研项目有《中藏药甘西鼠尾草、丹参高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青海省科技厅)、横向课题《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和药学培训》(青海省卫生厅),编写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一部:《金匱要略》(参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向阳教授简介
李向阳,男,汉族,1974年4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药学系,同年分配至青海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获中国药科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去日本熊本大学药学部研修九个月,2010年获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高原低氧药代动力学和藏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原低氧对头孢他啶药物动力学影响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中"佐太"对西红花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国家科技部项目《青海道地药材秦艽的现代化开发研究》、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青海道地药材秦艽人工种植技术研究》、《青海道地药材羌活规范化种植推广示范》和《三江源麻花艽种植示范研究》的研究,在《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草药》、《中药材》、《中国新药杂志》和《华西药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为《中国非处方药大全》副主编。
王利彦教授简介
王利彦,教授、主任药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药学)、省内访问学者导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从事药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是药效学和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参加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数篇,参加多部教材和专业书籍编写。担任《药理学》、《药事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是中国药学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青海省新药审评委员、青海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骨干教师、获国家级执业药师资格。曾获多项科研成果证书、厅级奖励、小岛奖、青海大学首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奖等。
基础医学部简介
青海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92名,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业人才密集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方面,目前拥有博士21名(在读7名),硕士51名,硕博教师比例为69.10%;职称结构方面,拥有教授24人,副教授49人,副高以上比例为75.25%,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
教研室包括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实验诊断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医学生物学教研室、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医学免疫学教研室、医学英语教研室、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医学综合教研室等共15个教研室,拥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5个实验室,目前担负着2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医学教学任务。1997年,“基础医学学科”和“基础医学实验室”分别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基础医学解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同时被青海省教育厅评为“青海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基础医学部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并被命名为“基础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省教育厅“省级基础医学教学团队”;所属的实验室获得“青海省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青海省医学领域唯一的“基础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现有省级重点课程2门(免疫学、病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四门(免疫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校级重点课程4门(病理学、免疫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校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高原生理学)近三年共选送了1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日本、法国、丹麦、加拿大、德国和新西兰等)。2015年获批青海大学“三江源”特聘教授2人,获批青海大学“123”项目2人,基础医学部承担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遗传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2014年到账科研经费约278万元,2015年获批青海省科技厅各类项目7项,经费260万元。近年来申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科研项目合计60余项。
李建华教授简介
李建华,男,教授,医学学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主任,中 国解剖学会理事青海省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1991年7月毕业于青海医学院临医学专业,长期以来一致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2005年3月-2006年3月参加中组部中科院组织的“西部之光”国内访问学者,2009年荣获青海省优秀教师。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教育部课题1项,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一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发表论文近20篇。
王生兰教授简介
王生兰,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7月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留校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及研究至今。2002年9月-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专业进修;2005年9月-2008年6月于四川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14年9月-2015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代谢相关实验室做高校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项目4项,主持课程建设和教研课题7项,参编教材5部。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青海大学 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竞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评为第七批省级骨干教师,发表论文40余篇。
刘芳教授简介
刘芳,博士,教授,硕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主任,长期从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及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前往日本山口大学生化一室作国外访问学者,从事红白血病细胞的线粒体膜蛋白质组学研究;2012年取得内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16年获青海省高等院校“省级骨干教师”称号。2014年获批为“青海大学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同年被聘为“青海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主持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中藏医药研究项目、青海省科技厅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项目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主持及参与课程建设项目、重点课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4项,发表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和CSCD收录文章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