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首页
  •   >   学院概况
  •   >   组织机构
  •   >   研究生管理部
  •   >   招生就业
  •   >   通知公告
  •   >   正文
  • 研究生管理部

    关于公布我校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11-24    浏览次数:

    图片.png

    附件 1:

    青海大学2021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

    题科目考试大纲目录(初试)

    1.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2.340 农业知识综合二

    3.341 农业知识综合三

    4.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

    5.345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6.353 卫生综合

    7.431 金融学综合

    8.6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9.617 普通生物学

    10.619 藏医综合

    11.620 基础医学综合

    12.621 西医综合

    13.622 中医综合

    14.901 水力学

    15.902 材料科学

    16.904 电路

    17.903 普通地质学

    18.9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9.906 化工原理

    20.907 机械设计基础

    21.908 测量学

    22.911 植物生理学

    23.912 管理学

    24.913 动物营养学

    25.914 食品化学

    26.915 经济学原理

    27.916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28.917 普通生态学

    29.918 森林培育学

    30.919 植物学

    31.921 材料力学

    32.922 食品工艺学

    33.927 管理学原理

    34.928 经济学基础

    附件2

    青海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公共卫生系

    353

    卫生综合

    说明栏:各单位自命题考试科目如需带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特殊要求的,请在说明栏里加备注。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353卫生综合

    一、 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卫生综合》(353)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卫生综合》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人群疾病的发生、流行、预防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形式及结构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及分值:

    单选题:75题,每题2分,共150分

    名词解释:10题,每题5分,共50分

    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

    综合分析:3题,每题20分,共60分

    三、 考试内容

    1.流行病学(60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疾病分布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第七章 筛检

    第八章 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十二章 慢性病流行病学

    第十八章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2.卫生统计学(60分)

    第一部分 卫生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分析目的和基本步骤

    第二部分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三部分 定性资料的描述

    第四部分 统计图表

    第五部分 常用概率分布

    第六部分 参数估计基础

    第七部分 方差分析

    第八部分 卡方检验

    第九部分 秩和检验

    第十部分 两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第十一部分 简单线性回归

    第十二部分 多重线性回归与相关

    第十三部分 统计研究设计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0分)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第二章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第三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四章 特殊人群的营养

    第五章 公共营养

    第六章 临床营养

    第七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第九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十章 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

    第十一章 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第十二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4.环境卫生学(60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章 大气卫生

    第四章 水体卫生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第六章 土壤卫生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第八章 环境污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60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三章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第四章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第五章 物理性因素

    青海大学202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医学院药学系

    349

    药学综合

    说明栏:各单位自命题考试科目如需带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特殊要求的,请在说明栏里加备注。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医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349 药学综合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药学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主要测试考生对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药学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题型):

    名词解释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简答题:16小题,每小题10分,共16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药理学

    (一)药理学总论—绪言

    药物、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的概念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物的转运方式及特点;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

    2、首关消除、肝肠循环和血脑屏障的概念和意义;肝药酶及其特点。

    3、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等参数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消除动力学的概念和特点等。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耐受性、受体激动剂、受体括抗剂、药物的量效关系、治疗指数、效能、效价强度及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概念和意义。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药、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等概念。

    (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1、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耐受性、耐药性、安慰剂、依赖性、联合用药等概念。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七)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1、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有机磷酸酯的中毒机制,阿托品和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的解毒机制。

    (八)胆碱受体阻断药(I)-M胆碱受体阻断药

    1、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

    2、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药的特点。

    (九)胆碱受体阻断药(II)-N胆碱受体阻断药

    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特点。

    (十)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其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特点。

    (十一)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2、以酚妥拉明为代表的α-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4、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的特点。

    5、普萘洛尔、吲哚洛尔、噻吗洛尔、美托洛尔、醋丁洛尔、拉贝洛尔特点。

    (十二)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的特点。

    (十三)镇静催眠药

    1、以地西泮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与苯二氮卓类比较,巴比妥类的特点。

    (十四)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乙琥胺、丙戊酸钠、苯二氮卓类、卡马西平的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主要的不良反应。

    2、硫酸镁的作用及临床用途。

    (十五)抗帕金森病药

    1、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作用靶点。

    2、左旋多巴的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3、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联合应用的意义,及左旋多巴与维生素B6、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十六)抗精神失常药

    1、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通路及其生理功能。

    2、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十七)镇痛药

    1、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2、可待因、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曲马多及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的作用特点。

    (十八)解热镇痛抗炎药

    1、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

    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的特点。

    (十九)抗心律失常药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

    2、常见类型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二十)利尿药

    1、利尿药的分类及每类的代表药。

    2、呋噻米、氢氯噻嗪和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作用部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甘露醇的特点及用途。

    (二十一)抗高血压药

    1、常用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的降压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

    2、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的降压机制、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3、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硝普钠的降压作用特点、临床应用。

    4、降压的药物治疗原则。

    (二十二)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1、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结构与功能、神经内分泌及心肌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2、强心苷的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强心苷中毒的防治。

    (二十三)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调血脂药的分类及特点。

    2、他汀类、考来烯胺和普罗布考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3、贝特类、烟酸及其他常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二十四)抗心绞痛药

    1、硝酸酯类抗心绞痛机制、临床用途、药动学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肌缺血机制及临床用途、以及与硝酸酯类合用能相互增效机制。

    3、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的抗心绞痛机制、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二十五)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抗凝血药、促凝血药、抗贫血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二十六)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H1和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二十七)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1、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及药物分类。

    2、镇咳药、祛痰药、β2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茶碱类的平喘作用特点。

    (二十八)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二十九)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调节,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抗甲状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常用药物: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β-受体阻断药。

    (三十)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1、胰岛素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及防治。

    2、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代表药,作用特点,降糖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十一)抗菌药物概论

    1、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抑菌药,杀菌药,抗菌活性,最低杀菌浓度,最低抑菌浓度,化疗指数,抗生素后效应,首次接触效应的概念。

    2、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机制。

    4、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三十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分类及代表药;抗菌机制及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2、青霉素类:青霉素的体内过程及长效制剂特点,抗菌谱及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的防治。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代表药及特点。

    3、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类,代表药,四代药物的特点,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4、非典型 β-内酰胺类的特点。

    (三十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药物,抗菌谱,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十四)氨基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药物,抗菌谱,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三十五)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1、四环素类的药物,抗菌作用及其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半合成四环素的特点。

    2、氯霉素类抗菌作用及其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

    (三十六)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及各药特点,抗菌谱及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磺胺类: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不良反应与防治,临床适应证,各种磺胺药的特点。

    3、其它合成抗菌药: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增强磺胺抗菌作用的机制。

    (三十七)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1、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2、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三十八)抗结核药

    一线抗结核病药对结核杆菌抗菌作用及其机制,体内过程,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三十九)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甲硝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药剂学

    (一)绪论

    1、剂型、制剂、药剂学、药典、药品标准定义。

    2、剂型的重要性、分类。

    3、药剂学的任务及分支学科。

    4、辅料在制剂中的应用。

    (二)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药物溶液渗透压概念、测定方法。

    2、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

    3、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的概念及区别。

    4、包合技术定义、特点、材料、常用的包合技术,包合物的验证。

    5、固体分散技术概念及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三)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基本结构和种类。

    2、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四)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1、制药用水的概念及制备。

    2、过滤装置及过滤影响因素。

    3、灭菌的概念和各种灭菌法。

    4、D、Z、F、F0值的含义。

    (五)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分类。

    2、混悬剂的定义、物理稳定性、稳定剂。

    3、乳剂的定义、特点、常用乳化剂、稳定性、制备方法。

    4、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附加剂。

    5、低分子溶液剂、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的定义及制备。

    6、混悬剂的特点、制备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六)注射剂

    1、注射剂的定义,质量要求。

    2、热原的定义、组成、性质、除去方法。

    3、注射剂的特点,给药途径。

    4、注射剂的配制方法。

    5、大容量注射液的质量要求、种类。

    (七)固体制剂单元操作

    1、常用的粉碎、筛分和混合的方法。

    2、制粒的目的、湿法制粒的机理。

    (八)固体制剂

    1、固体剂型、Noyes-Whitney方程、散剂的制备工艺。

    2、片剂常用辅料。

    3、片剂定义、特点、种类、质量要求。

    4、制粒的目的、湿法制粒压片,包衣的目的、包糖衣过程、常用包衣(薄膜衣、半薄膜衣及肠溶衣)材料。

    5、片剂质量评价,片剂成型、影响片剂成型及质量的因素。

    7、颗粒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

    8、片剂常用设备。

    9、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

    (九)皮肤递药制剂

    1、软膏剂的概念和质量要求。

    2、软膏剂的常用基质、制备方法、质量评价与包装储存。

    (十)黏膜递药系统

    1、气雾剂的概念、特点、分类、组成和质量要求。

    2、栓剂的概念、常用基质、制备方法、特点和质量要求。

    3、置换价的定义及意义。

    (十一)缓控释制剂

    1、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2、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方法。

    3、微囊的概念、特点;常用微囊的囊材、微囊化方法。

    (十二)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概述、分类。

    (十三)现代中药制剂

    1、浸出制剂的概念、种类、特点。

    2、浸出过程、影响因素、常用浸出方法、常用浸出设备。

    3、常用浸出制剂的概念、特点。

    (十四)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研究目的及化学动力学。

    2、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3、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意义及范围。

    第三部分 药物化学

    (一)绪 论

    1、药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药物的名称以及命名原则。

    2、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

    (二)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2、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3、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三)药物代谢反应

    1、药物的第Ⅰ相生物转化

    2、药物的第Ⅱ相生物转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镇静催眠药的结构类型,异戊巴比妥、地西泮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2、奥沙西泮,替马西泮,三**,艾司**,阿普**的结构及应用。

    3、抗癫痫药的结构类型,苯妥英钠,普罗加比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4、抗精神病药的结构类型。盐酸氯丙嗪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应用。

    5、氟奋乃静,氯普噻吨的结构。

    6、抗镇痛药的类型,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喷他佐辛的结构及应用。

    7、镇痛药的构效关系。

    8、代表药物的制备方法。

    (五)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拟胆碱药的类型,氯贝胆碱,溴新斯的明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应用。

    2、拟胆碱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

    3、抗胆碱药的类型,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的结构,性质,鉴别及应用。

    4、右旋氯筒箭毒碱,泮库溴铵的结构及应用。抗胆碱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

    5、拟肾上腺素药的类型,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沙丁胺醇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6、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的代谢途径,构效关系。

    7、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类型。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赛庚啶,盐酸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的结构及应用。

    8、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9、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10、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11、代表药物的制备方法。

    (六)循环系统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的类型,盐酸普奈洛尔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2、β-受体阻滞剂的构效关系。

    3、钙通道阻滞剂的类型,硝苯地平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4、盐酸美西律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卡托普利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及应用。

    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7、硝酸甘油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应用。

    8、 NO供体药物的作用机制。

    9、强心药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机制。地高辛的结构和应用。

    10、调血脂药的类型。洛伐他汀的结构,性质,应用。

    11、代表药物的制备方法。

    (七)消化系统药物

    1、抗溃疡药的类型,西咪替丁,盐酸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抗溃疡药的作用机制。

    (八)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1、解热镇痛药的结构类型,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应用。

    2、解热镇痛药的发展,作用机制,代表药物的代谢途径。

    3、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类型,羟布宗,甲芬那酸,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吡罗昔康,塞利西布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4、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代表药物的代谢途径。

    5、代表药物的制备方法。

    (九)抗肿瘤药

    1、 生物烷化剂的结构类型,盐酸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卡莫司汀,白消安,顺铂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 生物烷化剂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

    3、 抗代谢药物的结构类型,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巯嘌呤,甲氨蝶呤的结构,化学名,性质,应用。

    4、 抗代谢药物的作用机制。

    (十)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结构特征。青霉素钠,苯唑西林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钠,克拉维酸钾,氨曲南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β-内酰胺抗生素的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作用机理。

    3、四环素的结构及应用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5、红霉素、泰利霉素和氯霉素的结构及应用。

    6、代表药物的制备方法。

    (十一)化学治疗药

    1、吡哌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

    3、抗结核药物的类型,异烟肼的结构,名称,性质,鉴别,应用。

    4、利福平的结构及应用。

    5、磺胺类药物的分类,磺胺嘧啶及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的结构,性质,应用。

    6、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

    7、两性霉素B,硝酸益康唑,氟康唑的结构及应用。

    8、阿苯达唑,吡喹酮,磷酸氯喹、硫酸奎宁,青蒿素的结构及应用。

    (十二) 降血糖药物、骨质疏松治疗药及利尿药

    1、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结构类型,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盐酸二甲双胍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骨质疏松治疗药的结构特征及性质。

    3、利尿药的分类,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螺内酯,氨苯蝶啶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十三)激素

    1、米索前列醇的结构及应用。

    2、胰岛素,降钙素。

    3、甾体激素的类型,雌二醇,己烯雌酚,枸橼酸他莫昔芬,丙酸睾酮,醋酸甲羟孕酮,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十四)维生素

    1、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2、维生素B、C的结构,名称,性质,应用。

    第四部分 药物分析

    (一)绪论

    1、药品的定义和特殊性、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

    2、药品的质量管理规范。

    (二)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1、药品质量和稳定性研究的目的与内容、药品标准制定的方法和原则。

    2、药物分析的术语、药品标准的类型、《中国药典》和主要国外药典进展和内容。

    (三) 药物的鉴别试验

    1、鉴别试验的目的、药物性状和物理常数的测定及其对药物鉴别的作用,常用鉴别方法与选择。

    2、鉴别试验的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四)药物的杂质检查

    1、药物中杂质的来源、杂质的分类、杂质限量的概念和计算,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2、药物中杂质鉴定方法。

    (五)药物的含量测定与分析方法的验证

    1、药物含量的容量、光谱和色谱分析法,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内容、要求及相关计算,定量分析方法的含量计算,定量分析方法的验证内容,定量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

    2、各类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条件选择、不同分析方法对验证内容的基本要求、分析样品制备方法的适用范围。

    (六)体内药物分析

    1、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和应用、体内样品处理、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内容。

    2、体内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技术要求。

    (七)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1、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主要芳酸类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原理与特点。

    2、主要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杂质的结构与检查方法。

    (八)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

    1、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主要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与特点。

    2、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杂质的结构、危害、检查方法与含量限度。

    (九)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分析

    1、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代表性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原理与特点。

    2、主要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的杂质结构、危害、检查方法与含量限度。

    (十)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

    1、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及主要的理化性质;结构、性质与分析方法间的关系;铈量法测定二氢吡啶类药物含量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化学鉴别反应以及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

    (十一)巴比妥及苯并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

    1、巴比妥类及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结构与主要理化性质、鉴别试验及含量测定的原理。

    2、本类药物鉴别试验及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特殊杂质与检查方法。

    (十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1、吩噻嗪类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分析方法。

    2、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试验及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十三)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1、喹啉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分析测定方法。

    2、喹啉类与青蒿素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有关物质的特点。

    (十四)莨菪烷类抗胆碱药物的分析

    1、莨菪烷类抗胆碱药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莨菪烷类药物的鉴别方法与原理;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与条件。

    2、莨菪烷类含量测定的酸性染料比色法、非水酸碱滴定和HPLC法。

    (十五)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1、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与分析方法间的关系,它们的专属性鉴别反应、主要的含量测定方法与原理。

    2、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与原理。

    (十六)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1、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类、结构特点、鉴别及分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有关物质与检测方法。

    (十七)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1、抗生素类药物的类型、结构、质量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分析方法。

    2、各类抗生素药物的有关物质来源、特点和检查方法。

    (十八)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

    1、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分析测定方法。

    2、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有关物质的检查。

    (十九)药物制剂分析概论

    1、片剂和注射剂的分析。

    2、复方制剂的分析。

    (二十)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

    1、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分析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中药样品的主要制备方法。

    2、各类中药的质量分析要点。

    四、考试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药学综合》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300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药理学》(2018年7月第9版),杨宝峰、陈建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药剂学》(2016年7月第1版),方亮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3、《药物化学》(2018年10月第8版),尤启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4、《药物分析》(2016年2月第8版),杭太俊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青海大学2021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医学院中医系

    F10060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说明栏:各单位自命题考试科目如需带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特殊要求的,请在说明栏里加备注。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医学院中医系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F10060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测试考生对于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一般处理原则。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卷结构(题型):

    选择题:A1型题、A2型题、B1型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论述题:8小题,每小题8分,共8分

    案例分析:7小题,每小题7分,共7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医内科学

    总论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

    感冒、咳嗽、肺、肺胀、哮证、喘证、肺痨、肺痿、心悸、胸痹、心衰、不寐、头痛、眩晕、中风、癫狂、痫证、痴呆、胃痛、胃痞、呕吐、噎膈、呃逆、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证、聚证、鼓胀、瘿病、疟疾、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内伤发热、汗证、厥证、虚劳、肥胖、癌病、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

    2.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肺胀、哮证、喘证、肺痨、心悸、胸痹、心衰、不寐、头痛、眩晕、中风、癫狂、痫证、痴呆、胃痛、胃痞、呕吐、噎膈、呃逆、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证、聚证、鼓胀、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内伤发热、汗证、厥证、虚劳、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风温。

    (2)咳嗽与肺痨、肺胀的鉴别。

    (3)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4)喘证与气短。

    (5)肺痈与风温。

    (6)肺痈与肺痿。

    (7)肺痨与肺痿。

    (8)肺痨与肺痈。

    (9)肺胀与哮病、喘证。

    (10)惊悸与怔忡。

    (11)心悸与奔豚。

    (12)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13)心衰与喘证、鼓胀、水肿。

    (14)不寐与一过性失眠、生理性少寐。

    (15)头痛与真心痛、中风。

    (16)眩晕与厥证、中风。

    (17)中风与厥证、口癖。

    (18)痴呆与郁证、癫狂、健忘。

    (19)癫狂与痫证、谵语、郑声、郁证(脏躁)。

    (20)痫证与中风、厥证、痉证。

    (21)胃痛与真心痛、胁痛、腹痛。

    (22)胃痞与证。

    (23)呕吐与反胃、噎膈、关格、霍乱。

    (24)噎膈与反胃、梅核气。

    (25)呃逆与干呕、嗳气。

    (26)腹痛与积证。

    (27)泄泻与痢疾、霍乱

    (28)便秘与肠结。

    (29)胁痛与悬饮、胸痛。

    (30)黄疸与萎黄。

    (31)积证与腹痛、鼓胀、聚证。

    (32)聚证与气鼓。

    (33)鼓胀与水肿、肠蕈、积聚、气鼓。

    (34)瘿病与瘰疬。

    (35)疟疾与风温发热、淋证发热。

    (36)水肿与饮证。

    (37)淋证与癃闭、尿血、尿浊。

    (38)癃闭与关格

    (39)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郁证脏躁与癫证

    (40)溢饮与风水证

    (41)消渴与口渴症、瘿病

    (42)汗证与脱汗、战汗、黄汗

    (43)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44)厥证与昏迷

    (45)虚劳与肺痨

    (46)肥胖与黄胖、水肿

    (47)癌病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48)痹证与痿证

    (49)痉证与颤证

    (50)痿证与偏枯、痹证

    (51)颤证与瘛疭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的常见合并症。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症与痿症。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

    5.下列医家医著关于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3)《证治汇补》论肺胀。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7)《金匮要略》论胸痹。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

    (10)《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3)《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6)《外科正宗》论瘿病。

    (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8)《内经》论痹证。

    (19)《内经》论痿证。

    部分 西医内科学

    1.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2)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分期和分级、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3)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结核病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8)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9)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包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11)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3)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4)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5)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6)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感染性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3.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镜及组织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5)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6)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8)急性中毒的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的生理功能,常见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急性、急进性、慢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IgA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包括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2)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糖尿病的分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发病诱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5)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风湿性疾病

    (1)风湿性疾病总论: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考试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00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中医内科学》(2017年8月第4版),张伯礼 吴勉华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科学》(2018年7月第9版),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青海大学202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医学院中医系

    622

    中医综合

    说明栏:各单位自命题考试科目如需带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特殊要求的,请在说明栏里加备注。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青海大学医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22 中医综合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中西结合临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主要测试考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中医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题型):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二)中医的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脏腑的功能、特性。

    (四)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的生成、分布、功能。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留注与分布。

    3、经络的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体质概念、组成、特点及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

    病因分类、各类病因的致病特点。

    (八)病机

    1、发病原理、类型,影响发病的因素。

    2、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的失常、津液失常病机。

    3、内生五邪、疾病的传变。

    (九)防治原则

    1、养生的概念、衰老的概念,机制、养生的原则。

    2、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3、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四诊

    望诊、问诊、闻诊、切诊。

    (三) 辩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

    第三部分 中药学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贮藏

    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二)中药的药性

    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三)中药配伍与用法

    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的时间与方法。

    (四)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

    1、解表药:麻黄桂枝苏叶、生、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藁本辛夷、葱白、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重楼、土茯苓、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黄连。

    3、泻下药:大黄、大戟、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商陆。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加皮、川乌、草乌、乌梢蛇、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桑枝、海桐皮、海风藤。

    5、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赤小豆海金沙萹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茴香荜茇荜澄茄胡椒

    8、理气药: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柿蒂荔枝核、佛手香橼大腹皮、绿萼梅、玫瑰花甘松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内金、六神曲麦芽、稻芽。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南瓜子、鹤草芽、榧子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白及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侧柏叶、棕榈炭、血余炭、紫珠叶、炮姜、灶心土。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灵脂丹参红花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降香、银杏叶月季花苏木自然铜骨碎补儿茶、刘寄奴虻虫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杏仁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白果皂荚前胡礞石天竺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石、马兜铃胖大海枇杷叶。

    14、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枣仁柏子仁远志、首乌藤、合欢皮灵芝

    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珍珠母、刺蒺、白附子。

    16、开窍药:麝香、石菖蒲冰片苏合香

    17、补虚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狗脊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甲、鳖甲、白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

    18、收涩药:麻黄根、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须芡实椿皮桑螵蛸海螵蛸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浮小麦。

    19、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

    20、攻毒杀虫止痒药:硫黄、雄黄、蟾酥、蛇床子、土荆皮、白矾、大蒜。

    21、拔毒化腐生肌药:红粉、炉甘石、硼砂、砒石、丹、轻粉。

    第四部分 方剂学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二)方剂组成及其变化

    1、“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2、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3、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三)方剂的剂型

    1、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四)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参苏饮、葱白七味饮。

    2、泻下剂:承气汤类、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栀子鼓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黄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香薷散、清络饮、六一散

    6、温里剂: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人参蛤蚧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龟鹿二仙胶。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黄汤、清带汤。

    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黄䗪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玉真散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二妙散、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8、驱虫剂:乌梅丸肥儿丸

    19、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古医家诊疗的学术思想。

    感冒、咳嗽、肺、肺胀、肺痿、肺痨、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噎膈、呃逆、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痉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关格、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第六部分 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带脉、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安眠、牵正、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2、灸法

    3、拔罐法

    青海大学202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医学院中医系

    105707

    针灸学

    说明栏: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 医学院中医系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105707针灸学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针灸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主要测试考生对于针灸学发展、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各科病症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熟悉及掌握情况。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针灸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卷结构(题型):

    1、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2、多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填空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

    4、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5、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6、病案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三、考试内容

    (一)针灸发展史

    (二)经络腧穴总论及各论

    (三)刺灸方法总论及各论

    (四)针灸治疗总论及各论

    四、考试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2、掌握经络、经气、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交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往概况;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了解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

    3、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4、熟悉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6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熟悉十五络脉及其病候。

    5、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熟悉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了解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熟悉九针的形状与用途;了解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及补泻手法,熟悉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了解行针、得气的意义及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掌握各种艾灸法的操作要领,熟悉艾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了解拔罐法的作用原理。熟悉耳穴、标准头穴线的定位、主治,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火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了解皮内针、腕踝针、腧穴贴敷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熟悉针灸治疗的作用,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术(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一般内、妇儿、外、骨伤、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能熟练地进行辨证处方。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经络腧穴学》(2016年8月 第4版),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刺法灸法学》(2016年8月 第4版),王富春、马铁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针灸治疗学》(2016年8月 第4版),高树中、杨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青海大学202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院系名称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备注

    医学院基础医学部

    620

    基础医学综合

    青海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命题院系(盖章):医学院基础医学部 初试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基础医学综合 620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青海大学基础医学学位点研究生入学考试。《基础医学综合》主要测试考生对于系统解剖学、免疫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掌握。

    二、考试形式及结构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题型):

    名词解释10个,每题5分,共50分

    简答题10个,每题10分,共100分

    单项选择题50个,每题1分,共50分

    论述题5个,每题20分,共100分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系统解剖学

    总论:1. 系统解剖学概念、分类

    2.解剖学姿势、轴、面、解剖学基本术语。

    第一章 骨学

    第一节 总论

    一.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二.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二、各部位椎骨的特点

    三、颅骨的构成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骼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

    二、下肢骨骼的组成、分部、排列及其功能

    第二章 关节学

    第一节 总论

    骨连结概念、分类、关节的结构

    第二节 中轴骨连接

    一、躯干骨的连接

    1、椎骨间连接、

    2、脊柱整体观 正常生理弯曲

    二、骨性胸廓的构成、整体观

    三、颅骨的连结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一、上肢关节: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

    二、下肢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骨盆的组成与正常方位,骨盆的构筑与功能及性别差异;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总论

    肌的分类、构造和形态、辅助装置

    第二节 头 肌

    一、面肌分部、神经支配

    二、咀嚼肌的组成、起止和主要作用、神经支配。

    第三节 颈肌

    颈肌起止点、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第四节 躯干肌

    一、 躯干肌的分部

    二、背肌的起止点、主要作用、神经支配

    三、胸肌的起止点、主要作用、神经支配

    四、腹肌的起止点、主要作用、神经支配;腹股沟管、股三角

    五、膈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

    第五节 上肢肌

    上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肩带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二、上臂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三、前臂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四、手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五、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第六节 下肢肌

    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髋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二、大腿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三、小腿肌起止、主要作用和神经支配

    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组成、境界。

    第四章 总论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分部、各部主要特点

    二、消化腺分部、位置、形态、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分部、各部结构特点、鼻旁窦

    二、肺的形态、分叶

    三、胸膜的分部、胸膜腔、胸膜窦

    四、纵膈的概念、分部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一、肾的位置、形态结构、被膜

    二、输尿管分部及生理特点

    三、膀胱形态、位置、粘膜特点

    四、女性尿道特点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生殖腺位置、形态、功能

    二、生殖管道组成、各部特点

    三、附属腺组成

    四、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的分部及各部特点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生殖腺位置、形态、功能

    二、生殖管道组成、各部特点

    三、附属腺组成

    四、乳房的位置、结构

    五、会阴的概念

    第十章 腹膜

    一、腹膜的概念、腹膜与器官的位置关系

    二、腹膜的分部、腹膜腔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体循环、肺循环

    二、 心的位置、形态、毗邻

    三、 心的各腔出入口、腔内结构

    四、心的传导系、心的血管、心包及心的体表投影

    五、体循环动脉的分部、各部主要分支、分布范围

    六、上腔静脉的属支组成、收集范围

    七、下腔静脉:

    1、下腔静脉属支组成、收集范围

    2、肝门静脉的的组成、特点、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组成、结构、配布规律

    二、腋淋巴结分布和引流

    三、胸壁淋巴结分布和引流

    四、脾脏的位置、形态、

    第十三章 视器

    一、眼球壁的构成、各部特点

    二、眼内容物构成、屈光系统、房水循环

    三、眼副器

    第十四章 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分部、各部组成

    二、听觉传导路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第十六章 周围神经系统

    一、 脊神经特点、分部

    二、 脊神经各神经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分布、损伤后的典型症状

    三、胸神经的分布特点

    四、脑神经与脊神经的区别

    五、12对脑神经顺序、成分、起止、分布、损伤症状

    六、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第十七章 中枢

    一、 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

    二、 脑干外形、内部结构

    三、 小脑的位置、分叶、小脑髓质、小脑功能

    四、 间脑的分部

    五、 端脑分叶、皮质功能定位、基底核

    六、 大脑髓质分类

    七、 内囊的位置、穿行纤维、损伤后的症状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一、 传导通路概念、特点

    二、 感觉传导通路

    三、 运动传导通路

    四、 锥体外系的概念

    第十九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二十章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组成、内分泌腺

    第二部分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三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第四章 抗体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的组成与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一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第二节 黏附分子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遗传特性

    第二节 HLA分子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第三节 B细胞的分类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第三节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第一节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二节 B细胞TI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概念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

    第一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第三部分 生理学

    (一)绪论

    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生命的基本特征。整合生理学和转化型研究的概念。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膜的功能结构特点、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胞膜运输。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概述、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的条件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4.刺激和阈刺激,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传播。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收缩的的总和。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理化特性。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概念。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调节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

    5.ABO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和交叉配血试验。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和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4.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心血管中枢。自身调节

    8.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心血管活性多肽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10.冠脉循环、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呼吸的基本过程、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通气的原理、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和组织唤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三级呼吸中枢学说、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和吸收、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3.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吞咽及其过程、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4.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运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5.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和小肠的运动。

    6.大肠液的分泌和运动形式。排便反射。

    7.吸收的部位和途径、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其机理。突触的可塑性。

    4.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人体内主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7.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8.觉醒和睡眠。

    9.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十)感觉器官的功能

    1.感觉、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卵巢周期的激素调节。

    第四部分 分子生物学

    一、DNA的生物合成

    DNA复制的基本过程;逆转录过程。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复制的原料、模板、参与复制的酶类和因子。

    二、 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后RNA加工的几种方式:mRNA tRNA和 rRNA的加工。转录的原料、模板、酶及转录的基本过程。

    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肽链的起始、延长及终止;核蛋白体循环;翻译后加工过程的方式。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况:原料、三类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的概念及其特点。

    四、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真核基因的概念,真核基因的基本结构,真核基因组的概念,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五、基因表达调控

    以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为主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和特点。

    六、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及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细胞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七、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PCR的工作原理、反应体系、基本反应步骤。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的主要内容。

    八、 DNA重组及重组DNA技术

    同源重组的过程,人为利用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以及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九、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与生长因子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原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抑癌基因及其作用,生长因子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 细胞生物学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绪论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概念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观察

    第二节 细胞培养与细胞融合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和分子基础

    第一节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二节 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第三节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特性

    第一节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几种有代表性的质膜模型

    第三节 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

    第五章 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皮质

    第二节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第三节 细胞间的连接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

    第六章 细胞膜的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对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

    第二节 细胞膜对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

    第三节 细胞膜受体的结构和特性

    第四节 膜抗原与免疫反应

    第五节 细胞膜与细胞信号转导

    第七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

    第一节 内质网

    第二节 高尔基复合体

    第三节 溶酶体

    第四节 过氧化物酶体

    第五节 内膜系统与细胞整体性

    第八章 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第二节 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蛋白分布

    第四节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第五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九章 核糖体

    第一节 核糖体的形态结构与存在形式

    第二节 核糖体的理化特性

    第三节 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

    第四节 核糖体与疾病

    第十章 细胞骨架

    第一节 微管系统

    第二节 微丝

    第三节 中间纤维

    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遗传信息储存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

    第三节 核仁

    第四节 核基质

    第十二章 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第一节 中心法则

    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储存和DNA的复制

    第三节 基因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

    第十三章 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第一节 细胞增殖的意义

    第二节 细胞分裂的方式

    第三节 细胞增殖周期

    第四节 有丝分裂及其调控

    第五节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减数分裂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

    第一节 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

    第三节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第十五章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第一节 细胞的衰老

    第二节 细胞的死亡

    第三节 细胞凋亡

    四、考试要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基础医学综合》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300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系统解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柏树令;

    2.《医学免疫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曹雪涛;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查锡良;

    4.《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

    5.《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大年等

    版权所有©2023青海大学医学院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16号 |  青海大学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