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之光映初心:医学院《医学统计学》课程思政
讲座解码学科发展史与育人使命
7月14日,医学院依托国家级《医学统计学》虚拟教研室平台,特邀中山大学医学统计学系主任、国家级《医学统计学》一流课程主讲教师顾菁教授,以《医学统计学的历史与发展》为题进行线上讲座,170余名师生参与,并与医学院“云端会议室”实现同步连线。讲座由公共卫生系刘燕副教授主持。

顾菁教授系统阐释了医学统计学的发展脉络:自1888年Galton提出相关与回归概念并首次将统计思维引入医学遗传研究,至Karl Pearson创立χ²检验、建立大样本分布理论,再到Fisher于罗森斯特农业试验站创建方差分析法、提出随机化原则与似然估计,最终由Austin Bradford Hill在1948年以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奠定现代循证医学基石,清晰地勾勒出“个体—群体—个体”的医学统计循环理论。随后,顾教授回顾了我国医学统计学的早期发展:蒋庆琅先生于1935年在湘雅医学院首开国内“生命统计”课程;郭祖超先生于1941年在华西坝以算盘完成《医学统计方法》手稿;许世瑾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将寿命表方法引入公共卫生教学。顾教授特别动情地讲述了中山大学胡孟璇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的事迹:其省吃俭用,将国外讲学所得全部节余用于购置两台Apple II微机并托运回国,供本科生深夜排队上机练习SAS编程,以“设备可旧,家国情怀必新”的信念深刻诠释了课程思政内涵。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的迅猛发展,顾教授通过实例展示了高维组学数据中的假阳性陷阱、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箱偏倚以及真实世界数据因果推断的混杂挑战,并抛出“统计师如何在算法时代恪守科学伦理”的思考题。

讲座尾声,顾教授回顾了中山大学《医学统计学》课程自1956年郭霍秋先生开创、历经1982年首批硕士点设立、2010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至2023年通过虚拟教研室辐射西部高校的72载育人历程,勉励同学们于学术高原之上,以统计之光照护人民健康,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赴中山大学继续深造”踊跃提问,顾教授现场答疑并诚挚欢迎高原学子报考。